集团管控该往何处去?国际巨头是这么做的!

  • 作者:华彩咨询
  • 管理类:集团管控
  • 行业:综合
  • 来源:华彩国资透视

现阶段最先进的管控模式是华彩的“治理+控制+宏观管理”三维度管控模式,而其发展的趋势是要顺应多产业、多地域、国际化、跨产业链管控带来的管控需要,并逐步融合内部控制体系精华,由三维度向四维度发展。因此,管控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管控模式的变化上,未来将从“治理+控制+宏观管理”三维度管控模式向着“治理+控制+内控+宏观管理”的四维度大管控模式发展。

从更大范围的视域来看,四维度中的治理应延展到资本结构,控制应延展到权力结构,内控应延展到子系统规则,而宏观管理应扩展到超边界经营,由此形成“资本结构+权力结构”的模式。


为了让大家对管控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将通过三个行业巨头的管控案例,深入剖析三大集团管控拓展板块——联盟管控、产业链管控、国际化管控。


联盟管控

自从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Nigel)提出“战略联盟”的概念以来,战略联盟就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竞争格局的演变、各类企业对或需求程度的加深以及信息技术的突破和飞跃,无论是作为联盟的成员企业还是整个联盟的结构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整个联盟的管控体系呈现出愈加明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管控成米塔尔钢铁帝国最大挑战


印度钢铁巨头——米塔尔钢铁公司曾以250亿欧元(远远高于阿赛洛公司市值240亿欧元)并购全球第二大钢铁集团阿塞洛(Arcelor)钢铁公司,举世震惊,成就了“恐龙级”的阿塞洛-米塔尔钢铁集团。目前该集团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1家钢铁厂,年产钢1.1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0%,销售额达560亿欧元。在欧洲、南北美洲和亚非两洲所占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4%、35%和11%,成为无可置疑的世界第一大钢铁巨头。


米塔尔收购阿塞洛过程一波三折。因为它在收购过程中,不仅阿塞洛公司领导层和工会反对,而且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和卢森堡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民意代表也出面干预。米塔尔雇佣知名的公关公司,经多方努力,最后才“强娶”成功。


但并购后双方利润均出现下滑。米塔尔集团和阿塞洛集团8月2日首次联合发表的财报显示,按美元计算,其销售额同比增长21%,达92.3亿美元,但米塔尔集团第二季度的纯利润为10.15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0.9亿美元;与此同时,阿赛洛集团销售额则同比上升20.6%,达104.27亿欧元,但是当季度纯利润同比下降了35%。

米塔尔集团在并购阿塞洛集团后,出现利润下降是正常现象,即便是出现亏损也不足为奇,我们相信这种情况应该在米塔尔的预料之内。


华彩认为,我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是:第一,米塔尔为什么要出如此高的价格,承担利润下滑的风险,一波三折如此执着来“强娶”阿塞洛;第二,米塔尔怎样通过管控来让如此庞大的钢铁帝国协调运作。

米塔尔收购阿塞洛的原因分析

一、并购是它进行国际化的主要战略

从历史上看,并购是米塔尔进行国际化的主要战略。在过去的五年中,米塔尔共收购了20家公司。从这一系列收购的事实就可以看出,收购阿塞洛是米塔尔进行国际化的战略体现。


二、高端市场的产业升级需要

米塔尔以前的发展大都是在中低端市场,当米塔尔在东欧和南美等地站稳脚跟后,便开始高端市场的产业升级征途。恰恰阿塞洛最能快速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阿塞洛在汽车业、建筑业、家用电器业、包装业的高端钢材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在全球汽车业钢材供应方面,占有15%的市场份额,在欧洲,平均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的汽车用钢由阿塞洛制造。


三、应对原材料涨价、提升利润的要求

近年来,钢铁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快速增加,米塔尔也面临同样的原材料快速涨价的问题。因此米塔尔就选择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规模,提高自己在价格谈判方面的优势,并实现规模效益,否则利润空间将被严重挤压,效益低下,在国际市场也会失去竞争力。


米塔尔钢铁帝国管控分析


战略管控

第一,通过横向一体化战略对钢铁公司进行管控。

米塔尔通过并购的手段,让同类的企业变成自己的下属子公司。比如并购ISG(美国国际钢铁集团)和阿塞洛是为了进入高附加值的钢材市场。并购后米塔尔还会让这两家公司从事高附加值钢材的生产和销售业务,从集团战略上对下面的子公司进行管控。


华彩认为,米塔尔目前进行的横向一体化战略对米塔尔跨国经营尤为重要,因为公司所面对的是需求有众多差异的全球市场,在进行全球投资决策时,尤其是直接生产最终产品的投资决策时,要真正发现地区间的差异性,从而保证子公司在当地生产及产品的差异性。除此之外,中间产品和生产工艺在全球市场中的水平式发展,也要根据当地的供求情况以及全球战略的需要,制定自己的投资决策。


华彩建议,米塔尔采用战略控制模式进行战略管控,母公司除了在资产上对子公司进行控制外,还从发展战略导向等方面对子公司实行领导。


第二,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对原材料供应商进行管控。

米塔尔通过并构的手段,将在产业链上协同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子公司。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钢铁行业来说,战略链点是原材料和规模经济。除了扩大自己的规模之外,米塔尔还通过并购控制原料供应商。


如2006年底米塔尔以14.39亿美元收购拥有铁矿储量1.6亿吨的墨西哥的Sicartsa钢铁公司;2007年米塔尔投资22亿美元在塞内加尔开采铁矿,当地铁矿储备量接近7.5亿吨。我们可以从米塔尔收购路线上清楚地看到,米塔尔收购方向一直是往原材料方向发展,也就是在供应链上游进行收购,以实现其直接通过自己拥有的矿藏增加原料供应份额的战略。据估计,米塔尔目前控制的铁矿石原材料在将来的50年中足以供应企业自身的需求。尽管如此,目前米塔尔公司仍在寻求收购铁矿石原材料供应商的机会。


华彩认为,米塔尔还可以通过控制产业链的下游,间接控制产业链的上游。具体来说就是接控制自己的钢铁生产公司,再间接控制自己的。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效的措施。

成本管控

第一,米塔尔通过收购发展中国家有问题的企业进行成本管控。


米塔尔通过对收购对象的慎重选择,对收购成本进行管控。一方面,米塔尔最初的并购大部分都选择了发展中国家钢铁企业,另一方面米塔尔更多选择的不是新建钢铁厂,它收购的对象往往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劳工问题、生产效率问题、采购问题、产品的分配问题等等。


由于市场的长期低迷,东欧等地政府和企业急于出手这些钢铁企业,许多企业的价值在本国被严重低估,只要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并承诺持续投资,其收购价可以低到原价的1/10,因此米塔尔相当于从东欧捡到了五家被当做不良资产处置的钢铁厂。


再如1992年米塔尔收购了陷入经营困境的墨西哥第三大钢铁企业——Sibalsa钢铁厂,该厂是墨西哥政府投资22亿美元建设起来的,但是建成后由于没有订单,它的开工率只有25%。该公司先进的设备和低廉的人工成本——只占总成本的4.5%——让米塔尔如获至宝,由于当时墨西哥政府急于出手,米塔尔只花了2.2亿美元就收购了该公司。经过改造,不到五年的时间,米塔尔使该工厂的产量翻了三番,成为墨西哥最大的钢生产和出口企业。


又如1995年,米塔尔以5亿美元从哈萨克斯坦政府手中收购了庞大而低效、濒临破产的卡尔梅特钢铁厂(Karmet),米塔尔派出了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驻企业,同时又追加投入5亿美元对机器设备、电力运输等系统进行更新换代,经过技术改造和提升管理水平,该厂经营成本从大约每吨268美元降低到114美元,产量从一年40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而价格较高的成品钢产量则翻了一番。


虽然并购后还需增加投入,但在米塔尔看来,“哈萨克斯坦富含钢铁原料,你不会找到比这里更理想的地方。”与新建工厂需要20亿到50亿美元的费用相比,10亿美元的投入是非常经济的,不仅如此,这里的人力成本比西欧和美国更是便宜得多。


第二,米塔尔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收购企业现有的设备,以此来实现对成本的管控。


在接管哈萨克斯坦的诺瓦钢铁厂时,米塔尔充分利用了看上去很破旧的四个高炉和一些上世纪50年代所造的设备,没有费很大力气就让该工厂恢复正常运行,他们仅仅增加了一些增氧设备并更换了一个高炉的内壁,就让工厂运行起来相当有效率。为了尽可能地做到物尽其用,米塔尔会让技术人员从北美乘飞机到需要帮助的地方提高效率。


最后,米塔尔靠自身积累和股市融资对财务成本进行控制。

华彩认为,米塔尔正是通过上面几个措施来对成本进行管控的。不但效果显著,而且也打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运营工厂的效率及不断降低成本的能力。米塔尔在收购这些企业之后,总的来说平均成本在增长,不过从长期的总趋势来看,在收购以后,各个企业平均成本还是下降的,很好的完成了成本的管控。




产业链管控




产业链管控实际是两个层次的产业管控的集成,一是一元产业的深度管控,二是多元产业之间建立关联,形成深度控制。


目前来看,各个产业的产业链仍然是一条直线型的有始有终的链,从研发设计到营销服务,而产业链管控可以将产业链条变作是一条封闭的环,实现首尾衔接,发现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隐形传导效应,从而为产业价值挖掘和集成提供更为具体的微观支持。


下面,以五矿集团组案例来说明这一点。


五矿的产业链管控

1、资源压力,何以应对——发挥产业链管控优势

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迅速的增长,因此对有色金属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然而中国矿产资源却不能保证经济发展需要。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有色金属品种的最大需求方。


从长远看,中国部分资源对外严重依赖的现象短期内不会改变,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意味中国必将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而收购兼并则是实现资源控制的主要利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五矿总公司从一元化为主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在继续发展贸易的基础上,逐渐向金融、保险、证券、实业投资、租赁、运输、房地产、高新技术等领域进行拓展,实现了由单一的贸易企业向综合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转变,初步形成了钢铁、原材料、有色金属、综合贸易、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及服务业等七大业务板块并存的经营格局。同时,积极向海外市场发展,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企业和分支机构,并相继在香港、南美等地区建立了区域性控股公司,开发当地和周边市场,开始由进出口公司向跨国公司转变。


在面对资源行业存在的问题时,五矿集团首先对自己的战略思路进行了调整,将自己由原来的贸易型企业向“资源+渠道”型的企业转变,并在后来的战略实施中,不断围绕这一宗旨开展活动。


2、争夺矿产资源抢占制高点

矿石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全球需求量的不断上升,价格也不断猛涨。掌握了资源,也就掌握了话语权。


五矿集团深知其中的道理。一方面,加快了与国外资源生产国的战略联盟,通过收购协议的形式获得矿石优先购买权;另一方面,加快了争夺国外矿山资源开采权的步伐,以此来直接获得矿石资源。同时,也不断的在国内并购矿石资源产业。


近年来,我国以矿石冶炼和加工为主的企业,因为矿石资源的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也急剧增加;而且由于自身所掌握的资源有限以及自身的采购实力有限,在国际的采购活动中,基本上没有什么话语权,即使是宝钢这样知名的大型企业,也在铁矿石的采购中一再的处于被迫提价的地步。因此,五矿通过掌握丰富的矿石资源,一方面在资源的买卖中获取了巨额财富,另一方面由于掌握了大量的资源,为自身的资源生产、加工提供低成本的保障,为产成品市场取得价格优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产业链并购,形成产业优势

五矿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从事基础金属及大宗原材料开采、冶炼、生产与流通的跨国经营企业集团。因此,在整个并购活动中,主要从自身产业链结构的薄弱环节入手。五矿集团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矿石资源的进出口公司,在全球的资源贸易方面拥有强大的资源。经过近年的集团多元化发展,在部分矿石资源的产业链环节均有所加强,但是还有很大的薄弱环节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随着全球资源供应的紧张以及价格的不断上涨,同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资源行业的整合力度。


根据国际上大型矿业集团的运作模式,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在金属加工尤其是矿业占有优势,就应该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以便形成产业链优势。为了形成集团在产业链上的整个规模化优势,五矿集团加紧了对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并购力度。


一方面加紧上游的收购。近年来五矿集团在全球各地加紧了对矿山的收购,但是自身的开采和工程施工等能力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快速膨胀。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能力,五矿集团将目光盯上了国内优势企业二十三冶。二十三冶在矿山开发和海外工程承包方面有着较强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并且自身的资产相当优良。


但在全球的影响还很小,跨国经营和全球网络布局等方面均显不足。但是,这一切,对于五矿来说,正好可以通过优势互补来实现。因此,通过对二十三冶70%以上的股份收购,五矿在段时间内增强了企业在矿山开发和海外工程承包方面的优势;而二十三冶则通过五矿的国际影响力和渠道加快了进军海外的步伐。


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下游产业的并购。从目前五矿铝业构成来看,既有氧化铝又有铝加工,但唯独没有电解铝。由于近年来我国氧化铝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跌,武矿集团在氧化铝行业拥有较强的优势,不仅自身拥有氧化铝的加工生产企业,而且与国外氧化铝生产企业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但是由于近年氧化铝行情急剧下跌,市场获利空间越来越小。与此同时,铝业的下游产业的的获利空间却一直加大。因此,五矿集团利用自身在上油的资源优势,加快了并购下游企业的步伐。一方面与下游电解铝行业的战略联盟,另一方面大规模并购电解铝生产企业。通过这种方式,目前五矿集团在铝业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已经较为合理,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应的规模效应。


4、加强渠道建设

五矿最大的资源就是渠道优势。五矿首先是作为贸易公司起家,目前在国内国际矿石资源的买卖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近年通过在国际上几次成功的大宗矿石资源方面的并购活动,不仅聚集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使得国际知名度也急剧上升。因此,在集团公司新的战略思路方面,不仅加强了原有薄弱环节,同时还强化了已有的优势。


在加强渠道建设的时候,五矿集团紧紧围绕“集成供应模式”来开展。所谓集成供应模式,就是公司一方面为生产企业代理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供应服务。这种业务模式使得生产企业从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环节解脱出来,更多的关注生产和技术升级。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与相关厂家形成某种形式上的战略同盟。


5、加强管控

通过快速扩张,企业达到了实力急剧膨胀的效果。但是,做大并不等于作强了。简单的企业并购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某些指标的增长,但是如果没有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那么长时间下来,出现的负面效应就会越来越明显,最终不仅帮助不了企业做大作强,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彻底崩盘。其实,对企业进行有效整合,五矿集团已经从并购一开始就着手了。


通过该集团的一些活动可以略见一斑,比如企业形象整合,谋求企业文化的融合。但是,要想最终实现集团的最终战略协同,五矿集团还应该从集团管控方面进行思考。


(1)产权分析,界定母子公司关系的边界。母子公司关系形成的基础是产权关系,只有具备一定产权基础,才能称得上母子公司关系的形成。因此,首先要界定研究对象是否具备母子公司关系的基础条件,只有搞清楚这个前提才能去谈母子公司的管控。一般而言,作为母子公司关系的基础是全资和控股的产权关系,至少是相对控股的关系,否则研究对象就不存在母子公司的关系。


(2)战略梳理,进行母子公司的战略澄清。根据五矿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来对各个子公司的战略进行梳理,明确各自在战略中所应该承担的任务以及各自应该扮演的角色。


(3)总部基本功能定位分析。在完成战略梳理后,要对集团公司在整个战略实现中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


(4)选择母子公司的管控模式。实际上就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所需要采取的具体管控手段、力度的选择。当企业发展到集团规模的时候,需要集团总部对下属子公司实施有效的管控。不同的管控适应于不同的企业发展模式。


在对企业的管控模式确定之后,对于那些进行跨国发展的企业来说,恐怕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应不应该进行跨国发展,如果要进行跨国发展,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


国际上70%的并购案都以失败告终,而中国企业并购的失败率还远高于这个数字。因此,实施海外并购对企业的要求很高,应当循序渐进,不能一阵风,仅靠资金和低成本是远远不够。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部分文章推送时未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有来源标注有误侵犯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

  • 分享到:
  • 收藏

欢迎关注公众号获得更多资讯

"扫一扫" 获得更多资讯

客服电话

15801580457

微信服务号